时间:2022-08-20 18:25:33 | 浏览:584
近期,上市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陆续披露2019年年报。
麻袋研究院对信用卡年报中的业绩指标进行了梳理,覆盖主体包括6家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以及6家股份制银行。下文将就信用卡发卡量、交易金额、透支余额、不良率等主要指标开展简要分析。
发卡量:多家银行累计发卡数超亿张
央行发布的《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我国发卡量保持稳步增长,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46亿张,同比增长8.78%;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3张,同比增长约8%。
根据图1所示,年度新增发卡量最多的为中信银行,新增数量达1626.81万张,相比2018年排名第一的1800万张级别而言有所下降;此外,农行、平安、中行、建行等亦保持了1000万张以上的新增发卡量。
累计发卡量方面,突破一亿张大关的5家银行均为国有大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发卡张数分别达到1.59亿、1.2亿、1.25亿、1.33亿和1.2亿。根据历史数据推断,股份行中的龙头——招商银行累计发卡张数也已过亿。
同2018年披露口径相似,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两家股份制银行没有披露累计发卡量,而是继续沿用了流通卡数指标。截至2019年年底,两家银行的流通卡数分别为9529.99万张与6032.91万张。
尽管累计发卡量迈入亿张俱乐部的银行数量有所上升,但不可忽视的是,2019年新增发卡量仍在继续放缓。2018年,浦发、中信、光大等股份行的累计发卡数量上的同比增速均在30%以上,而到了2019年,这些银行的累计发卡增速遭到腰斩,仅在15%左右。
透支余额与消费额:同比增幅约10%
《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9年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8%;应偿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3%。从增速近四成到两成再到现今的10.73%,三年间我国信用卡应偿余额的新增正在不断放缓。
具体而言,各大银行在透支余额总量上有所增加,其中建行已突破7000亿元大关;但在同比增速方面,各银行则降到了10%左右水平,交通银行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表1所示:
从透支余额占银行个贷规模的比例来看,多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贷款)占个贷比重仍保持稳定,例如光大银行信用卡以38%的占比继续与2018年持平、民生银行信用卡2019年占比为31.56%,与2018年的31.96%的数据相差不大。
观察信用卡消费/交易金额,多家银行亦表现不俗,例如以零售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以高达4.35万亿元的年度消费“战绩”继续独占鳌头,平安银行以3.34万亿元紧随其后,而交通银行则从去年的第二把交椅掉落至第5位,如图2所示:
不良率继续攀升:仅1家银行下降
信用卡风险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表现出抬头迹象,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潜在风险逐步暴露。受宏观环境变化、银行主动采取战略收缩措施等影响,大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攀升,如下表所示:
数据显示,交通银行2019年不良率变动最为剧烈,同比增长了0.86%;招行、民生等信用卡不良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针对持续上升的不良率,招行表示源于共债风险等外部因素影响:“前期现金贷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逐渐暴露”。而更多银行就此采取行动,如交通银行提出,“报告期内,面对严竣的风险形势,信用卡中心采取主动出清风险的政策,适度减缓客户获取速度”;又如中信银行称,“针对疑似共债等高风险客户及信用卡套现等不合规用卡行为,开展专项侦测与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银行是目前观测到唯一一家信用卡不良率下降的银行主体。截至2019年年末,中信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为89.48亿元,不良率为1.74%,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风险水平保持稳定。年报中,中信银行通过单独一整段内容介绍了其对信用卡风控作出的努力:贷前通过模型及策略的不断调优,严控共债客户通过率;贷中完善授信规则,实行差异化授信,并根据客户用卡及还款情况进行动态化授信调整;贷后,运用智能电催和关系图谱等创新技术和数据创新应用,提升清收效能。
信用卡2020发展预判
由于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地推受限的信用卡业务遭遇“流年不利”,2020年的发展又会如何?麻袋研究院结合各银行年报信息,提出未来信用卡发展的三大趋势:
1.金融科技的深化
各信用卡中心已陆续实施金融科技战略,在过去的2019年各项应用也密集落地,2020年亦将延续这一趋势:如平安银行推广AI智能催收、构建基于PaaS平台的信用卡新核心;又如中信银行自主研发了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统;再如招商银行打造了智能服务机器人、流量分发决策机器人、智能坐席助手机器人、服务分析机器人、质检机器人等,覆盖了用户洞察、流量分发、服务交互、需求再挖掘、管理提升等五大模块。
2.跨界场景的加强
通过“联名卡”玩跨界,是信用卡传统营销方式之一;不过近两年来,跨界的玩法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联名领域,而是渗透到生活场景,尤其是线下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
例如平安银行,通过深化“金融+生活”的理念实现一站式、场景化购物,先后与Costco、“饿了么”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线上线下流量打通、多样化场景融合,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又如中信银行;聚焦“吃穿玩乐购”等高频生活场景,面向全网用户全方位覆盖消费需求,打造开放的“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再如招商银行推出掌上生活App8.0版本,以“连接亿万人的生活、消费和金融”为愿景,积极探索拓展内容生态、品质电商、汽车生活等生活场景。
3.线上质效的提速
疫情期间的“暂停键”使信用卡地推人员陷入“停工停产”的状态,而获取申卡批复后不能有效激活,也使得信用卡新增用户在这段时间内大幅度降低。业务智能化、线上化的改造声渐起。
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文件提出:
“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探索发展非现场核查、核保、核签等方式,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
近期,浦发银行APP“浦大喜奔”更新至6.0.6版本,新增“无需出门便能轻松在线激活信用卡”。据麻袋研究院了解,平安、交行、建行等部分银行信用卡已能通过手机APP,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线审核用户资质和激活卡片。未来,信用卡部分业务的“线上全流程”进度,或在疫情后得到进一步提速。
本文源自麻袋研究院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息费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面宣传低利率和低费率、以手续费名义变相收取利息、模糊实际使用成本、不合理设置过低的账单分期起点或不设起点以及未经客户自主确认实施自动分期等问题,导致客户难以判断资金使用成本,甚至加重客户息费负担。
我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资金需求申请了3张卡,一张工商,一张交通,一张中原。现在有孩子,有家庭,花钱的地方很多,这三张卡也帮助了我很多。90后现在的生活压力真的不小,所以。目前3张卡,工商额度30000,交通67000,中原68000。
信用卡的额度会根据你提供的学历收入单位性质决定,。1.办理信用卡必须为成年人、有身份证且必须有工作单位,因为要提供工作证明,才可以办理。2.禁止推广的行业有司机、保安、娱乐场所等,限制行业有服务员、导购、理发等。
1申卡技巧申卡大家分四步走,第一步还是很老套的调详版征信,第二步就是资料填写准备了,第三步是卡种及银行选择,第四步是填表及回访,最后一步是申卡失败的原因分析。第一步:先查详版征信这个是针对已经有信用卡的群体,如果已经有信用。
在“信用中国”网站撤下失信记录了,但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记录仍然存在,企业信用修复信息“左右互搏”不正规的市场化信息查询平台潜藏灰色地带,“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时有发生。有的企业担心没有修复的失信信息会影响招投标、银行贷款,不得
来源:经济日报8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以下称简《办法》)。为更好落实《办法》,现解读如下:一、《办法》规定的信用修复对象和方式是什么?按照国办发〔2020〕49号文件、《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和《市场监
现代经济体系下,征信被誉为“经济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办理和使用信用卡、贷款申请,企业融资都离不开征信。数字经济时代,征信服务的重要性更是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我们对征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增加征信有
央视网消息(记者 谢博韬刘亮):8月28日,“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记者们来到厦门,调研采访过程中走进国家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开放应用(厦门)基地。新冠疫情尽管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但也催生了不少新机
有报道称,近日,四川的程女士在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意外发现她名下竟有1200万贷款记录。虽然征信报告显示贷款已经还清,但其此前并未申请过1200万元的贷款。看到这条新闻你是否心中一紧想赶紧查查自己的信用报告?怎么查、查什么?关于个人信用报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程维妙)8月6日,央行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近年企业债券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