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20:22:18 | 浏览:4833
事件: 9月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并“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和标准化票据融资”。叠加上近期地方专项债发行提速、往年定于年末的央行信贷会议提前召开,近期监管层托底经济、支持信贷的举措连连出台,引发了市场对于“宽信用”阶段即将开启的预期。
点评: 从债市投资的角度出发,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问题: 1、“宽信用”阶段是否即将到来?2、如果“宽信用”阶段到来,债牛行情是否会发生扭转?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做出以下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对“宽信用”做出明确定义,在此引入“信贷脉冲”指标。过往市场上使用较多的、代表信用周期的指标是“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因为统计口径中剔除了金融机构间的资金往来,能够更好地代表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但是社融同比增速存在两个缺点:(1)由于近年来监管层逆周期调控,社融同比波动不明显,例如2019年全年社融同比围绕10%-11%之间,容易造成周期错判;(2)同比增速容易受到基数效应扰动。受去年四季度低基数影响,今年四季度社融同比可能从底部温和回升,但社融同比的小幅回升,真的能代表“宽信用”阶段即将到来么?
为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信用指标“信贷脉冲”(Credit Impulse)。信贷脉冲最早由德银经济学家Michael Biggs提出,定义为新增广义信贷占GDP比值的变化。彭博基于中国社融数据提供中国信贷脉冲指标,计算方法是“当期12个月新增社融,与上年同期12个月新增社融的差值,再经名义GDP标准化”:
与社融同比增速相比,信贷脉冲指标相当于社融同比的一阶变化,更能反映出社融的边际增减;且经过GDP标准化后,周期性更加明显,有助于减少周期错判。 从历史上看,2017年之前信贷脉冲指标对于中国房价有较强的预示作用,2017年之后对股价有较强的预示作用,反映出该指标作为信用指标的有效性。
参考前三轮“紧信用”的周期时长,当前“紧信用”阶段可能才行至中途。 自2009年以来,中国共经历了4轮“紧信用”周期(根据信贷脉冲指标划分),目前正在经历第四轮。且从前三轮“紧信用”周期的时长来看, 紧信用阶段一般持续2年至2年半, 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的当前一轮“紧信用”,才刚刚度过三个季度。从这一角度看,当前的“紧信用”可能只是行至中途。
为何“紧信用”通常长达2年以上? “紧信用”通常开始于通胀上行、经济过热阶段。随着一段时间内调控政策逐渐加码、“紧信用”行至中期时,基本面下行压力才逐渐凸显,此时“宽信用”政策逐步推出。 但由于基本面下行存在惯性,从“宽信用”政策推出到真正产生“宽信用”效果,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产生了总共2年的周期时长。 以2018年“紧信用”阶段为例,从2018年4月份全面降准、6月“债转股”等宽信用政策出台,到2018年12月信贷脉冲指标触底反弹,期间经过了2至3个季度的时间。
从这一点上来看,近期密集出台的“宽信用”政策,真正能够推动信用周期反弹仍需要一定时间,“宽信用”阶段还仍不能说到来。
退一步来讲,假设“宽信用”阶段很快到来,那么当前的债牛行情真的会发生扭转么?
除了信用周期以外,另一个影响债市的因素为货币政策或货币周期。我们以“R007月平均值”中枢的增减,判断历史上的货币周期。金融危机以来共出现过4轮“宽货币+宽信用”相叠加的阶段。它们分别为2009年上半年、2012年下半年、2015年半年-2016年上半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
我们发现,当信用周期触底反弹、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未退出时,债市利率并非一定跟随信用周期发生反弹。在上述四轮“宽货币+宽信用”阶段,前两轮债市利率跟随信用周期一同反弹,而后两轮债市牛市,则一直持续至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尽管此时“宽信用”周期早已开启。
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我们认为可能是随着中国债务水平的上升,“宽信用”政策的刺激力度在不断下降。“宽信用”对资金需求及利率的抬升作用逐渐减弱,导致债市的主导逻辑让位于“宽货币”。
反观本轮,我们认为在地产、城投严监管的当下,监管层近期出台的“结构性宽信用”政策,更多地意在托底制造业与中小企业。而上述政策向债市的传导存在两方面因素:一、落地生效仍需要时间;二、刺激效果较弱、不足以扭转整体的资金需求。总结来看,中期内债市的主导逻辑仍取决于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不收紧的前提下,债市利率明显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
湖北日报讯(记者袁超一、通讯员王建民)近日,记者从麻城市人民法院获悉,该院联合市金融领导小组办公室、税务、银行等部门,制定出台《麻城市关于开展健全企业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改革先行区创建方案》,全面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工作与政府深化府院联动机制,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法治让共享经济行稳致远(法治头条·数字化时代的法治问题④)如今,“共享”日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资源在不同空间、不同主体之间快速多元共享越来越成为常态。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
国新办25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近日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相关情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意见对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乘客在地铁车厢内公放音乐、视频的不文明行为,令许多人倍感头痛,除了劝说外别无他法,还常常引发争执。近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亮出了新招,其新修订的《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规定,不得外放声音,否则将列入失信黑名单。无独有偶,有媒体发现,北京
来源:光明网【资政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地纷纷出台社会信用地方性法规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安徽省舒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开展为企服务活动中,主动作为,放管结合,以信用修复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使市场主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2022年以来,全县已累计修复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信息562
信用评级行业迎来新规。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并将于2022年8月6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今年3月交易商协会取消债务融资工具强制评级之后,评级行业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