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20:36:53 | 浏览:2598
独立、公正是信用评级的生命力所在,它关乎被评级商户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关乎评级机构的商誉和公信力,关乎相关市场交易活动的平稳顺利进行。因此,对花钱买信用等级的现象必须高度警惕,对其中的寻租问题要大力整治,在监管规则等方面补齐短板,促进国内信用评级业高质量发展。
据4月4日《工人日报》报道,广西首起征信行业虚假商业宣传行政处罚案近日尘埃落定——涉事公司从事所谓企业信用评价服务经营活动,对外宣称其按照“中国信用协会”授权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对商户开展信用评价,案发前向616家商户收取费用,而“中国信用协会”是在境外备案的一个社会团体,2016年已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该案于2019年3月立案,历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对涉案企业依法作出30万元的行政处罚得到了法院支持。
企业信用评级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征集到的企业信用信息,依据一定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评定内容包括企业的基础素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评级结果多用于项目招投标、资质认定、市场准入等场景,帮助企业提高公信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获得相应优惠政策和支持等。
涉事公司以“山寨社团”授权的所谓国家标准宣传唬人、收钱颁发牌匾和证书的行为,不仅对其他市场主体和普通消费者造成误导甚至欺骗,而且扰乱了信用评级市场秩序,消减了征信业的权威性。
近年来,从多家信用评级机构被责令整改,到一些信用评级机构爆出巨额腐败案,征信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信用评级已成为不少企业开展市场活动的刚需,各种评级机构、征信公司应运而生。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监管,信用评级机构容易陷入“吃卖方饭”、帮卖方说话的恶性循环,评价标准到评价结果都可能注水造假,“诚信牌匾”可能变成“画饼”工具,“以价定级,以级定价”、花钱买评级等现象或将不断滋生。
信用评级市场乱象有着多方面原因。目前主流的受评方付费模式,使得受评方与评级机构之间有较大的利益勾结空间,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难以保证;现行信用评级的标准和体系繁多且复杂,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应标准也不同,这为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较大的操作和腾挪空间;有些企业对信用评级的专业性不够了解,往往通过上网搜索委托代理机构来完成企业信用评级,缺乏对相关评级资质、评级标准和办法的研究;信用评级行业内缺乏自律、监管触角深入不到位等因素,也让行业内一些违法违规操作者更加有恃无恐。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发展,一批市场化征信机构在增加征信有效供给、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市场化征信机构发挥应有效能,离不开评级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相关法律的约束。目前,我国征信领域已有《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相信随着征信市场法制框架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征信业务的全流程监管,征信市场的合规管理水平及行业效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征信市场的公平秩序将得到更好维护。
信用评级是生意,但必须是干干净净的生意。走出低端、混乱竞争局面,征信业必须以诚信为基,以独立公正为底线,珍惜行业口碑和信誉,让企业信用评级真正有含金量,让征信行业真正赢得可期的未来。
来源: 工人日报
作者:郭利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客观认识数字时代的信用价值,探索信用价值的发挥路径,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诚信建设
在“信用中国”网站撤下失信记录了,但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记录仍然存在,企业信用修复信息“左右互搏”不正规的市场化信息查询平台潜藏灰色地带,“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时有发生。有的企业担心没有修复的失信信息会影响招投标、银行贷款,不得
来源:经济日报8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以下称简《办法》)。为更好落实《办法》,现解读如下:一、《办法》规定的信用修复对象和方式是什么?按照国办发〔2020〕49号文件、《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和《市场监
现代经济体系下,征信被誉为“经济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办理和使用信用卡、贷款申请,企业融资都离不开征信。数字经济时代,征信服务的重要性更是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我们对征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增加征信有
央视网消息(记者 谢博韬刘亮):8月28日,“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记者们来到厦门,调研采访过程中走进国家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开放应用(厦门)基地。新冠疫情尽管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但也催生了不少新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程维妙)8月6日,央行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近年企业债券违约